芥菜的形态特征(芥菜可以长多大)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芥菜的形态特征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芥菜的形态特征的知识,包括芥菜可以长多大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芥菜的根具有什么特征

芥菜的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用芥菜的肉质根及其上面的须根;一类是非根用芥菜的根。这两类根在植物学形态上,差别很大。根用芥菜的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肉质根,一部分为吸收根——须根。其中肉质根的形态有圆柱形、圆锥形和近圆球形之分。肉质根分为根头部、根颈部和真根部,其中根头部和根颈部都在地面上,只有真根位于地下。真根部分的下半部分周围着生须根,以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芥菜的哪些特征发生了进化

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有机体的竞争进化机制,生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空间和资源以实现最大生殖成功率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最近也有人提出,进化并非完全是进行你争我夺的斗争,也有共生互利的进化。

生物的进化大体上可以分成两个水平,一是物种内部的进化,叫做种内进化,即小进化;一种是物种基础上的进化,这是大进化。两个进化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通过小进化,物种内部可以积累下许多有价值的变异,由此可以形成不同的亚种或变种。当小进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大进化。

人们对进化问题的认识,在分子生物学出现以前,主要是依据古生物学、胚胎学、细胞遗传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地理学的成果。其中比较直接的证据来自古生物学对化石的研究。但是,这类学科的成果证实生物进化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由于生物进化是一个连续与间断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而化石的积累往往是不完全的,有时甚至全然缺失。又如,如何把起因于共同祖先的相似性,同由于相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生活环境等原因造成的相似性区分开来等,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出现了从分子水平开展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工作。例如,有关研究表明,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分子组成单体的排列顺序中,将保留着大量的进化信息,由于分子水平的进化是通过核苷酸(或氨基酸)的相互取代进行的,所以在两个物种中相应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差异数目,可以提供表示它们祖先亲缘关系的某种指标。其结构越相似,亲缘关系越近,其结构差异越大,亲缘关系越远。但是芥菜的进化研究目前仍局限于常规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的报道很少。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涪陵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对芥菜各变异类型进行了形态学比较分析、细胞染色体数目鉴定和生物化学分析,提出了芥菜种以下16个变种的分类系统,即根芥、茎芥、叶芥、薹芥4大类,下属大头芥、大叶芥、小叶芥、分蘖芥、叶庙芥、长柄芥、风尾芥、白花芥、花叶芥、宽柄芥、卷心芥、结球芥、笋子芥、茎瘤芥、抱子芥、薹芥等16个变种。研究芥菜的进化,主要是从历史资料的考证、形态学比较和生物化学分析等方面探讨芥菜种内16个变种的形成和它们相互间的亲缘关系。

在芥菜的起源中,依据古代文化遗址的考察、出土文物的佐证和大量历史典籍的查阅,证实了如下事实:

1.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人们只是利用芥菜的种子作调味品,那时的芥菜并不是作蔬菜食用。

2.公元6世纪至公元15世纪,人们开始利用芥菜的叶作蔬菜食用。叶的大小、色泽等方面出现了多种变异类型。

3.公元16世纪,出现了根芥和薹芥。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根芥与薹芥继续分化,根芥中产生了圆柱、圆锥、近圆球形的类型,而薹芥也产生了单薹与多薹型。

4.公元18世纪,出现了茎芥。在以后的年代中,茎芥分化出棒状肉质茎、瘤状肉质茎和主茎与腋芽同时膨大的类型。

由此可见,从历史的角度看,首先产生的是叶芥,其次产生的是根芥和薹芥,最后进化的是茎芥。在4个类群内部也同样在多方向上发生强烈的变异分化,从而形成了今天所见的16个变种。

除了从历史资料的考证中可以获得一些芥菜种内进化的直接证据外,运用形态学的方法对芥菜现有的各种变异类型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再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观点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原则,也可以得到芥菜种内进化的大致趋势。

陈学群(1994)根据形态特征出现的早晚和地理分布的特点分析,提出了各类芥菜的进化过程。

野生芥菜在栽培条件下,植株逐渐增大,叶片逐渐增长、增宽,叶柄逐渐增宽、增厚。其中一部分向叶柄变短,横切面变扁平的方向发展,形成大叶芥变种,另一部分向叶柄变长、横切面成半圆形的方向发展,形成小叶芥变种(图9-2)。

图9-2野生芥菜向大叶芥和小叶芥的分化

这两个变种是基本变异类型,其他变种都是在这两个变种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演化而来。

大叶芥在不同的栽培条件下,产生了新的变异。其短缩茎上的多个腋芽萌发,抽生多个分枝成丛生状,形成了分蘖芥变种;叶片深裂或全裂成多回重叠的细羽丝状,产生了花叶芥变种(图9-3);叶柄和中肋增宽、增厚成肉质状,产生了宽柄芥变种(图9-4);宽柄芥叶柄或中肋中部逐渐隆起形成瘤状凸起,产生了叶瘤芥变种(图9-5);宽柄芥叶柄和中肋逐渐向内弯曲,进而形成叶柄和中肋合抱,心叶外露的卷心芥变种(图9-6);

宽柄芥的叶柄及心叶逐渐向内卷曲,进而叠抱成球,形成了结球芥变种;大叶芥的叶片进一步变长,宽度逐渐变窄,便进化成阔披针形的凤尾芥变种。

小叶芥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叶柄逐渐增长,中肋裂变成分枝状,产生了长柄芥变种,小叶芥的黄色花突变成白色花,产生了白花芥变种。

由于大头芥变种的叶柄长短既有类似大叶芥的类型,又有类似小叶芥的类型,对于主根膨大这一变异性状而言,叶柄长短并非人工选择的目标性状。这种差异只是人为选择主根膨大时伴随的结果。由此认为,大头芥可能是由大叶芥和小叶芥两个变种双向演化而来。

大叶芥变种的短缩茎逐渐伸长、膨大,出现了一过渡类型。这一过渡类型的基部继续膨大、伸长就产生了笋子芥变种(图9-7)。从图9-7可以看到由大叶芥向笋子芥演变的系列过渡类型。过渡类型的肉质茎不再继续伸长而是横向膨大,同时出现瘤状凸起,就产生了茎瘤芥变种。过渡类型横向膨大的同时,茎上的侧芽也伸长膨大成肉质,形成抱子芥变种。

薹芥在叶柄的长短和叶片的形态上更接近大叶芥,结合薹芥分布在中国南方和历史上出现年代晚于叶芥的事实,说明薹芥可能由原始的大叶芥(叶片较现在的大叶芥窄)演化而来。但薹芥中属多薹型的品种则表现植株矮小、叶片较短窄、抽薹早、结籽多、阶段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格。这种生殖器官特异强化和营养器官相对原始的现象似乎比叶芥更古老,是否也有可能薹芥是直接由野生芥菜发展形成,对此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述芥菜的进化过程是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推导出来的。在人们开始农业生产后,进化的压力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在“增加繁殖力”上了。更重要的是为了有利于被人类消费,进化方向除了适应自然条件外,还要适应人类对它的选择压力。例如茎瘤芥的繁殖不如叶用芥菜的繁殖,因为茎瘤芥在开花期遇到雨水容易腐烂,一旦腐烂就难以获得大量种子,但人类需要它,一旦有了这样的变异,便千方百计地保护它、繁殖它。这样便完成了从叶芥到茎瘤芥的进化过程。

单独的分子生物学手段是无法确定种内进化过程的,至今没有一个分子生物学标准能够准确地说明哪个生物进化在前,哪个生物进化在后,或者谁由谁进化而来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只能证明其同源性,或者亲缘关系,从而间接推导出进化关系。

芥菜疙瘩的形态特征

二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全株无毛,稍有粉霜;块根圆锥形,直径7-10厘米,半在地上,外皮白色,根肉质,白色或黄色,有辣味,半在地下,两侧各有1条纵沟,在纵沟内生须根;茎直立,从基部分枝。基生叶少数,大头羽状浅裂,长10-20厘米,至少在幼时下面脉上及边缘有少数刺毛,顶裂片宽卵形,长达9厘米,顶端圆钝,边缘有不整齐尖齿,基部有2显明侧裂片及数个小裂片,疏生;叶柄长3-4.5厘米;茎生叶似基生叶,长5-12厘米;上部茎生叶长圆披针形,近全缘或全缘,无柄或稍抱茎。花浅黄色,直径7-8毫米;萼片披针形或长圆卵形,长约6毫米;花瓣倒卵形,长8-10毫米,顶端微凹,有细爪。长角果线形,长3-5厘米,稍侧扁,喙圆锥形,长5-7毫米;果梗长5-8毫米。种子球形,直径约1.5毫米,黑褐色,有细网纹。花期4-5月,果期5-6月。

芥菜的形态特征和芥菜可以长多大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