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的历史(雁门关历史论文)

一、雁门关历史介绍

1、雁门关被称为“中华第一关”,是因为历代它都属于军事重地。在战国时期开始,赵武灵王就看重了这个要塞,开始建立雁门关来防备匈奴。雁门关在现在陕西省的北部,在古代是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一个通道。过了雁门关,相当于敲开了入侵的门,这里发生了很多场战争,经过那么多年,这一座雁门关简直可以书写出半部的华夏历。

2、“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重关独居千寻岭,深夏犹飞六出花。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冢渺龙沙。凭高吊古情无尽,空对西风数去鸦。”-自《雁门关外》。

3、“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这些历史故事都跟雁门关有关系。“汉高祖北征”和“昭君出塞”,就是汉高祖刘邦带着大军追击匈奴,满身煞气,没想到匈奴用的是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军队只能被困了七天七夜,后来谋士陈平收买了单于的妻子,才让刘邦有机会逃回。后来汉朝君王派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多次击打匈奴,才有了后来历史上的和亲。

4、“昭君出塞”是通过雁门关去了塞外,给当时带来一定时期的和平和经济的发展。“宋钦徽二帝北掳”,宋钦宗和宋徽宗他俩本人,和他们的老婆、公主等被人全部打包掳走。通过雁门关被运到大金国土,更是被折磨和监禁三十多年。

二、雁门关历史

雁门关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古地名,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说过雁门关的大名,作为重要的军事隘口,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和传说,极具历史纪念和研究价值。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雁门关从西周开始,共发生大小战争2000多次,如:穆天子西巡、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文姬归汉、昭君出塞、隋阳帝北巡、宋徽(钦)宗虏北、汉高祖、汉武帝、唐高祖、唐太宗、李白、杨家将、徐达、薛仁贵、慈禧光绪南逃、毛泽东等都在雁门关留下了行经的足迹和历史华章。

和亲亭。昭君出塞经过此处,和呼韩邪单于在此休息。

分道碑。清代晋商赴蒙、俄贸易经过雁门关时,经常发生车辆堵塞。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路旁再修一条通道,在岔口立一块“分道碑”,规定车辆进出行走路线。是中国现存zui早的交通法规和标志。

观音殿。雁门关路旁的观音殿,zui早建于明代,内有四面观音石雕。古代晋商出入雁门关,必拜观世音。

马公杀虎处。古代雁门关经常有老虎出入伤人,当时马公弟兄在此杀虎为民除害,弟死。百姓感激马公弟兄,在此立碑。

盘古石。雁门关zui早文字记载《穆天子传》出现在公元前960年,但这一个石头清晰有古繁体字“雁门关”三个字,定是盘古开天辟地时的鬼斧神工。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楼”,天险门。

天险门,为关城主城门,门高12.5米。

门洞上方额匾“天险”二字,是武则天所题。

门洞青石板为明代原物。600多年车辙印向人们诉说着多彩而辉煌的过往。

偃公堂。供奉已知镇守雁门关zui早(前1022年)的大将军,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姬幸(号偃)。因其镇守雁门关有功,而建。

雁楼。位于天险门之上,建于明代。古代为兵丁巡察、暸望之处。

宁边楼。位于地利门之上,又名六郎庙,为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六郎所建。楼高12米,现为古代冷兵器军事博物馆。

(1)北京方向:A:北京——大同——朔州——雁门关——代县

B:北京——涞源——灵丘——代县——雁门关

(2)河北方向:A:石家庄——太原——忻州——代县(全程高速)——雁门关

B:阜平——五台山——忻州——代县(全程高速)——雁门关

(3)陕西方向:A:府谷——保德——五寨——原平——代县——雁门关

B:府谷——保德——忻州(忻保高速)——代县——雁门关

(4)河南方向:郑焦晋高速——晋城——长治——太原——忻州——代县——雁门关

A:全国各地——太原——代县,转由公路到雁门关

B:北京——涞源——灵丘——代县,转由公路到雁门关

A:全国各地——太原武宿飞机场,转由公路到雁门关

B:全国各地——五台山飞机场(定襄县宏道镇),转由公路到雁门关

(一)由大运高速公路新广武出口下高速,经208国道南行7公里由关北进入景区;

(二)从代县阳明堡镇沿208国道北上30公里,由关北进入景区;

(三)由大运高速公路代县出口下高速,经高速路引道到代县县城,沿雁门关关南旅游专线往北15公里,由关南进入景区。

雁门关景区门票价格:

雁门关景区游玩攻略:

雁门关景区附近美食推荐:

雁门关景区附近住宿:

三、雁门关历史介绍是什么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下面一起来看看雁门关历史介绍。

1、雁门关被称为“中华第一关”,是因为历代它都属于军事重地。在战国时期开始,赵武灵王就看重了这个要塞,开始建立雁门关来防备匈奴。雁门关在现在陕西省的北部,在古代是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一个通道。过了雁门关,相当于敲开了入侵的门,这里发生了很多场战争,经过那么多年,这一座雁门关简直可以书写出半部的华夏历。

2、“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重关独居千寻岭,深夏犹飞六出花。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冢渺龙沙。凭高吊古情无尽,空对西风数去鸦。”-自《雁门关外》。

3、“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这些历史故事都跟雁门关有关系。“汉高祖北征”和“昭君出塞”,就是汉高祖刘邦带着大军追击匈奴,满身煞气,没想到匈奴用的是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军队只能被困了七天七夜,后来谋士陈平收买了单于的妻子,才让刘邦有机会逃回。后来汉朝君王派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多次击打匈奴,才有了后来历史上的和亲。

4、“昭君出塞”是通过雁门关去了塞外,给当时带来一定时期的和平和经济的发展。“宋钦徽二帝北掳”,宋钦宗和宋徽宗他俩本人,和他们的老婆、公主等被人全部打包掳走。通过雁门关被运到大金国土,更是被折磨和监禁三十多年。

以上的就是关于雁门关历史介绍是什么的内容介绍了。

四、雁门关简介50

1、雁门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在30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作为古代中国北境著名边关要塞,雁门关见证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亲历了民族融合的艰辛历程,积淀了多民族文化精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道,雁门关见证了古代边贸的兴衰,成就了晋商的辉煌。

2、在我国历史上,匈奴、突厥、回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都曾在雁门关长城沿线与中原守军作过战。

3、雁门关的军事地位随着明王朝同蒙古贵族的对立而重要起来。明洪武初年,吉安侯陆享,于旧雁门关址向北移出数里,建新关于今址。其后,景泰、嘉靖、万历等年间,多有修复。关城内长1公里,墙高约7米,石座砖身,设城门三重。东门门额石匾刻有“天险”,门上建有雁楼,边上有李牧祠。西门门额石匾刻“地利”,右侧建有关帝庙;西门外有一南北向小北门,门额石匾刻有“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镶嵌砖镌联语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关城左右边墙,烽燧墩台,屹然耸立于山峦之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