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一龄幼虫(卷叶螟的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的发育历期是什么

1、稻纵卷叶螟以幼虫为害水稻,缀叶成纵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2、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一年发生1~11代;南岭山脉一线以南,常年有一定数量的蛹和少量幼虫越冬,北纬30°以北稻区不能越冬,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

3、成虫有趋光性,栖息趋荫蔽性和产卵趋嫩性,适温高湿产卵量大,一般每雌产卵40~70粒;卵多单产,也有2-5粒产于一起,气温22-28℃、相对湿度80%以上,卵孵化率可达80~90%以上。

4、初孵幼虫大部分钻入心叶为害,进入2龄后,则在叶上结苞,孕穗后期可钻入穗苞取食。幼虫一生食叶5-6片,多达9一10片,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大,1一3龄食叶量仅在10%以内,幼虫老熟多数离开老虫苞,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孽嫩叶上结满茧化蛹。

5、稻纵卷叶螟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适温高湿情况下,有利成虫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因此,在多雨日及多露水的高湿天气,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猖獗。

如何从害虫为害症状区别稻纵卷叶螟和水稻螟虫对水稻的为害

1、稻纵卷叶螟为害的特点是,吐丝结苞,在虫苞里取食,啃食上表皮和叶肉,只留下下表皮,看上去是长短不一的条状白斑。随虫体长大,不断将虫苞向前延长。虫苞一斑是叶丝缀合两边的叶缘,向正面纵卷成筒状,也有少数将叶尖折向正面或只卷一边叶缘的。

2、稻纵卷叶螟的成虫特征明显前后翅外缘有黑褐色宽边,条横线,中线短,不达翅的后缘。后翅也有两条横线。

3、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共有6龄。在1龄时不结苞,而是藏在水稻心叶取食;2龄在叶尖结1-2厘米的小苞;3龄以后结长苞,甚至缀几张叶片结苞。

4、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这三种水稻螟虫危害症状相似但又各有不同,其主要危害水稻主要相似症状有枯心苗、枯鞘、白鞘斑、枯孕穗和白穗。其危害的不同点为:

5、三化螟:苗期和分蘖期的蚁螟多从近水面的叶鞘脉间柔嫩处穿孔蛀入,蛀入后在大量取食之前,必先在叶鞘和茎节间适当部位做环状切断,而且切口整齐均为断环。

6、二化螟:初孵幼虫由叶鞘外部和叶鞘与茎秆之间侵入,取食叶鞘内部组织,幼苗上创造成许多小孔,叶鞘背蛀成纵横的孔道。

7、大螟:初孵幼虫主要集中在叶鞘内侧危害,2-3龄幼虫在茎第3-4节间蛀入为害,虫孔较大,有大量虫粪排出洞外。

8、农业防治:春季及早翻耕灭蛹,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虫源,压低虫口基数,减少第一代发生量;适时插秧,加强管理,使水稻生育期整齐;避免氮肥过量。

9、物理防治:成虫盛发期,使用诱虫灯杀虫;人工拔除枯心苗、枯孕穗和白穗等虫害植株。

10、药剂防治:二化螟的防治时期为卵孵化高峰期至1龄幼虫期,三化螟为卵孵化高峰期,使用镖打阿维菌素乳油60ml/30斤水,对作物均匀喷雾。

稻纵卷叶螟一生几天

1、稻纵卷叶螟成虫长7一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2、稻纵卷叶螟在中国一年发生2~9代,自北向南逐渐递增。河北、山东北部2~3代,广东南部7~8代,海南岛8~9代。稻显纹纵卷叶螟在四川一年发生4代。卵期3—6天,幼虫期15—26天,共5龄,一龄幼虫不结苞;二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三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即“束叶期”;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膨大,进入4—5龄频繁转苞为害,被害虫苞呈枯白色,整个稻田白叶累累。幼虫活泼,剥开虫苞查虫时,迅速向后退缩或翻落地面。老熟幼虫多爬至稻丛基部,在无效分蘖的小叶或枯黄叶片上吐丝结成紧密的小苞,在苞内化蛹,蛹多在叶鞘处或位于株间或地表枯叶薄茧中。蛹期5—8氏,雌蛾产卵前期3—12天,雌蛾寿命5—17天,雄蛾4—16天。一生总计40-60天,时间长短和环境温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