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子欲养而亲不待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子欲养而亲不待以及尽孝要趁早,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意思】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
【出处】《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
【引用】《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意义】说的是痛失双亲的无奈,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反映出百善孝为先的重孝观念。
扩展资料《孔子家语》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翻译】
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以致耽误了赡养双亲的时间,这是过失之一。我自视清高,不愿为君主效力,对君上对国家没有贡献,这是过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却很早就断绝了来往,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而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请允许我从此离别人世(去陪伴逝去的亲人)吧。”于是就此辞世。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全诗的意思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全诗的意思是子女想要赡养孝敬父母,但是父母却已经等不到子女孝敬的这一天。用于感叹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出自《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是汉代韩婴所作的一部传记。该作品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是什么
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
出处:《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
译文:树想静止不动,风却不停息的吹;子女想要赡养亲人,亲人却已不在!逝去就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光;过世后就再也见不到面的是双亲。请让我从此告别人世吧。
扩展资料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寓意:
子欲养而亲不待旨在宣扬儒家的孝道。此话是从反面来告诫孝子们,说明行孝道要及时,要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
后来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比喻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有用来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却不让其停止,这里所指的做某事,一般指的是不正义的事。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全诗的意思有哪些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是: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
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意思是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
扩展内容相关:
1、《孔子家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同时,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这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
2、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子欲养而亲不待和尽孝要趁早,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