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动物是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无脊椎动物的一门,有的雌雄同体,如绦虫,有的雌雄异体,如血吸虫。一类身体扁平,最简单和最原始的三胚层动物。
扁形动物身体扁平,这在动物进化中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通过身体的中线,可以把动物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个部分,这种对称叫两侧对称。两侧对称的体型给动物适应外界环境带来极大的好处。首先,它使动物的身体有了前后、左右、背腹之分,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出现分工:腹部主要形成一些消化和运动器官,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背面长肌肉具有保护功能。身体前端主要集中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每当向前运动时,总是以前端最先接触新的环境,因此,锻炼了身体的前端能够及时、迅速反应多变的外界环境,从而促使神经系统更加向前端集中,为在前端分化成脑创造了条件。其次,两侧对称也为动物的活动扩大了范围,不仅能在水中游泳,而且能在水底爬行,使在水中生活的动物有可能到陆地生活。所以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一些陆地的种类。扁形动物除了具有外胚层和内胚层外,还出现了中胚层。
中胚层的出现,使扁形动物肌肉发达,运动能力增强。由于扩大了活动范围,增加了食物来源,增加了营养,促进了各组织、器官的发育和分化。所以,与原生动物和腔肠动物相比,扁形动物是向前大大进化了。现存的扁形动物约有7000多种,常见的有血吸虫、涡虫等。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扁平,两侧对称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是动物在体制上的进化.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背面:具有保护作用腹面: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两侧对称的生物学意义: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感应更准确、迅速有效适应性更广是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具有中胚层中胚层出现的意义:中胚层是动物体器官系统结构的物质基础,身体大部分结构由中胚层分化而来,为动物体结构的发展和生理的复杂化、完备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促进运动机能的发展。新陈代谢功能加强
扁形动物有哪些
1、链状带绦虫也称猪肉绦虫、猪带绦虫或有钩绦虫,是中国主要的人体寄生绦虫。古代医籍中称之为寸白虫或白虫。早在公元217年,《金匮要略》中即有白虫的记载,公元610年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该虫体形态描述为“长一寸而色白、形小扁”,并指出因炙食肉类而传染。
2、中国《神农本草经》中记录了三种驱白虫的草药。人体感染囊尾蚴早在1558年就为Rumber所发现,以后又由Kuchemeister与Leuchart分别以饲养方式证实了猪囊尾蚴与人体成虫的关系。
3、血吸虫全部寄生生活,多数营内寄生,少数营外寄生。雌雄异体的血吸虫,呈合抱状态寄生于哺乳动物的静脉血管中。生活史过程中有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与童虫7个发育阶段。
4、其中,尾蚴为感染阶段;尾蚴、童虫、成虫、虫卵均可致病,但虫卵是最主要的致病阶段,其沉积在肝、肠或膀胱及生殖器官导致的虫卵肉芽肿及其纤维化是血吸虫病最主要的病变。从粪或尿及肠组织中检获到虫卵即可确诊。治疗药物为吡喹酮。
5、寄生人体的6种血吸虫中,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与日本血吸虫的分布面广、危害严重,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钉螺是其唯一的中间宿主,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采取的是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6、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涡虫纲(Turbellaria)的代表动物。Planaria指真涡虫属,而planarian一词则指片蛭科(Planariidae)及近缘科的动物。涡虫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的石块下,以活的或死的蠕虫、小甲壳类及昆虫的幼虫等为食物。
7、同义词华枝睾吸虫一般指华支睾吸虫
8、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Cobbold, 1875) Looss, 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liver fluke),华肝蛭。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
9、本虫于1875年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胆管内发现,1908年才在我国证实该病存在。1975年在我国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本虫虫卵,继之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见该虫卵,从而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历史。
10、羊肝蛭是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亚纲,又名肝片形吸虫。
11、而最大的寄生虫为布氏姜片虫,不是肝片吸虫(羊肝蛭)。
12、羊肝蛭长约2厘米,是一种以宿主的血液或身体为食的小扁形虫。它常常侵害牛和羊,传播疾病,还能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病害。
13、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猪肉绦虫
14、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血吸虫
15、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涡虫
16、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华枝睾吸虫
17、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羊肝蛭
什么是扁形动物
1、扁形动物门是动物界的一个门,无脊椎动物,是一类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无呼吸系统、无循环系统,有口无肛门的动物。已记录的扁形动物约有15000种。生活于淡水、海洋等潮湿处,体前端有两个可感光的色素点(眼点)。体表部分或全部分布有纤毛。
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在前端有发达的脑,自脑向后并有若干纵行的神经索,各神经索之间尚有横神经相联,形成了梯状结构)、无体腔,有口无肛门.由于扁形动物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可以分化形成的肌肉层。
3、是扁形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体表被纤毛,肠道较发达,体长5mm至60cm,已知约4000种,多数营自由生活。海洋生活的如旋涡虫;淡水中生活的如真涡虫;少数种类在陆地潮湿土中生活如土笄蛭涡虫。
4、成虫体表无纤毛,肠道较简单,通常有口吸盘和腹吸盘等吸附器官。已知约6千种,均营寄生生活,生活史复杂,包含1~2个中间宿主。如寄生在人体门静脉内的日本血吸虫,给人体以极大的危害,此外尚有寄生在人体肝脏的华枝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肺内的魏氏并殖吸虫等。
5、成虫体表无纤毛,消化系统包括口和肠等全部退化消失,成虫一般作长带状,由多数节片组成,有吸盘和钩等附着器官,已知约有3千4百种,全为营体内寄生生活,寄生在脊椎动物的肠道等器官内,为高度营寄生生活的类群。如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
6、关于扁形动物的起源问题学者们的意见尚未一致。一种学说是郎格(lang)所主张的,认为扁形动物是由爬行栉水母进化来的。因栉水母在水底爬行,丧失了游泳机能,体形扁平,口在腹面中央等特征与涡虫纲的多肠目极相似。
7、另一种学说是由格拉夫(Graff)所提出的认为扁形动物的祖先是浮浪幼虫样的,这像浮泪幼虫的祖先适应爬行生活后,体形扁平,神经系统移向前方,原口留在腹方,而演变为涡史纲中的无肠目。
8、这2种学说都有它们的根据,但是无肠目的有机结构是最简组和最原始的,因此后一种学说可能更为正确。这是多年来多数学者们一致的看法。但是近年来也有些学者认为大口目涡虫是最原始的一类。无肠目及链虫目涡虫是由大口目祖先分出的分支。
9、扁形动物中,自由生活的涡虫纲是最原始的类群。吸虫纲无疑是由涡虫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果而演变来的。
10、吸虫的神经、排泄等系统的形式与涡虫纲单肠目极为相似(部分涡虫营共栖生活,纤毛和感觉器官趋于退化,与吸虫很相似,而吸虫的幼虫时期也有纤毛,寄生后才消失。这些事实都可以证实营寄生生活的吸虫是起源于自由生活的涡虫。
11、关于绦虫纲的起源问题有两种着法;一种认为它是吸虫对寄生生活进一步适应的结果,认为单节绦虫亚纲体不分节,形态很像吸虫,但是单节绦虫亚纲和其他绦虫的关系不大;
12、一种认为绦虫起源于涡虫纲中的单肠目,因为它们的排泄系统和神经系统都很相似,而且单肠目中有借无性繁殖组成链状群体的现象,这和绦虫产生节片的能力可能有关系。因此,后一种看法是比较可信的。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扁形动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