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流放到海南(种田之流放边塞)

大家好,关于全家流放到海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种田之流放边塞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被流放的刑犯,到了偏远地区不逃跑是因为哪些原因

在我国古代,犯了罪是要受到各种惩罚的。而在诸多惩罚之中,流放是一种比较严厉的制度。但是不管是电视剧中,还是真正的历史中,那些被流放的人,总是很听话地跟着衙差走,并不会反抗。

这就让我们很好奇了,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山高水远的,离开家乡,长途跋涉。在这漫长的流放路途中,有时仅仅只有一两个衙差陪着流放之人一起去目的地,那些犯人为什么不偷偷跑掉呢?看完了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不是不想跑,而是不敢跑,不能跑。

一、我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流放制度

在我国的古代历史中,对于那些犯了罪的人,惩罚还是很多种类的。而其中比较重的有不同方式的死刑,其次就是流放了。流放说白了就是将那些犯了比较严重的罪的人下放到一些边远地区,让他们进行劳动付出,以此来惩治他们。

这种流放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而且不管各朝各代社会如何动荡如何更迭,流放似乎是很受君主的欢迎,一直沿用到清末,才被废除。

在先秦时期,流放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直到秦汉统一,社会比较稳定,国家也加强了管理,流放才逐渐形成一种体制。直到南北朝时期,流放的地位稳居第二,自此以后,流放的地位就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屹立不倒。

一直被沿用的流放,虽然是受到君主的喜爱。但对于流放之人或者是流放的家族,那自然是不幸的。尤其是那些带着一家老小,长途跋涉到流放之地,还要参与劳动,更是让人吃不消。

那么,为什么在历史中,那些被流放的人,会乖乖的前去流放之地,不逃跑呢?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流放者本身不敢跑。原因二是因为流放制度让流放者不能跑,且听我来一一解说。

二、流放者本身不敢跑流放的人没有抵抗能力

因为很多电视剧的误导,导致很多读者认为在我国历史上,古人都是会武功的。其实不然,古人跟我们一样,大多都是寻常人。其中会武术的自然是有,但是不是很多。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经历了牢狱之苦,又需要戴着枷锁。别说逃跑了,重重的枷锁放在身上,就连吃饭喝水都很困难。而且押解的人,虽然不说是武功超强,但是毕竟是衙门中的人,多多少少会对被流放的人有所震慑的。

而且这些押解之人,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将流放之人送到,并且要回去报备的。如果流放之人将押解自己的人毁尸灭迹,那么就会面临无人回去报备,朝廷也会派人进行全国内搜寻的。

所以,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首先是很难从衙差手中逃跑的。其次,哪怕是侥幸能在衙差手中逃跑,也是没办法在全国搜寻自己的时候还能安全的活下去。所以,流放之人都不敢跑。

流放的人会有标记

在我国历史上,对于那些要流放的人,会在脸上或额头上刻上一些字,或者是一些图案。这些字和图案并不比现在非主流年轻人爱的刺青,对于古人而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了身体上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对人极大地侮辱和羞耻。

《史记》中记载英布的片段时,“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英布在受到惩罚时被众人担心,可见在古人心里,身体的完整是多么的重要。

而流放之人身上有了标记,首先是逃跑时很容易被认出来。另一个原因是标记让古人自卑,已经不愿意再逃跑抛头露面了。

祸及家人,不敢逃跑

在我国历史上古代的流放中,不仅有流放某个犯罪之人的;也有举家一起发配流放的或者是牵连者一并发落的。

《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赞》中就记载道:“仲舒下吏,夏侯囚执,眭孟诛戮,李寻流放,此学者之大戒也。"

而如果是带着全家一起流放的,尤其是流放者中还有女眷。试想一下,如果男的将衙差打死,开启了逃亡之路。但是他们身边还带着女眷。女子本身柔弱,而且古代女子因为从小裹脚,很难行走,更不要说逃亡了。

而当家人未一起流放的,流放之人逃跑了,朝廷就会派兵将其家人打下监牢。这样很容易连累到家人的行为,让人很难做出来。所以,为了不祸及家人,古人宁愿被流放,也不愿意逃跑。

朝廷的制度让人不敢跑逃跑者,严惩不贷

前文我们说到,如果流放者自己逃跑了,朝廷是会派人去“问候”家人的。所以,基于对家人的保护,很多人是不能逃跑的。而朝廷对逃跑者本身的惩罚,也让逃跑者不敢逃跑。

原本流放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是好在能保住性命。毕竟,在古代的君主看来,流放并不算惩罚,反而是皇恩浩荡,饶流放者一命。

《抱朴子·臣节》中就记载道:“君必度能而授者,备乎覆餗之败,臣必量才而受者,故无流放之祸。”

不过,如果流放者不知好歹,不懂得感恩,选择逃跑。那抓回来的后果将会是死的很难看。如果是君主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可能会牵连三族,亦或是九族都要受到灭顶之灾。

所以,一想到被抓回来的后果,古人是怎么也不敢逃跑了,只得老老实实跟着衙差一起去流放之地。

逃跑者,全国通缉

我们前面说到,流放的人脸上都会有印记,所以不能逃。但是哪怕是脸上没有印记的,一想到君主会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对自己进行通缉,流放者也是不敢逃跑的。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君主们都有一个通用特点,那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如果老老实实去流放地倒也罢了,但是如果是选择逃跑,那绝对是挑战天子的权威。这时候,君主会派衙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抓捕。

而如果要问朝廷会派人抓捕到什么时候,那答案就是要抓的流放者已经七十岁了。与现代人的长命不同,古代是很难有人活到七十岁的。七十岁,在古人眼里已经是“古稀之年”,老得走不动道了。

所以如果有流放者逃跑后,真的命中有幸,能活到七十岁。朝廷也不再追捕了,怕是已经老得连床都下不来了。也没有再追捕的必要性了。

流放之地过于分散,难以找到同党

如果说结伴而行,似乎逃跑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实际上在历史中,流放之地有很多,而且相距甚远。湖北房陵、海南崖州、广东潮州、黑龙江宁古塔、贵州黔州、河北沧州等等。

这些地方的分布,不说交通不便、通讯也不便的古人了。哪怕是现在出门方便的我们,如果自己被流放到了崖州,兄弟被流放到了宁古塔,此生怕也是不复相见了。更不要说,远隔千山万水,还一起密谋逃跑。

而且朝廷选择的流放地不仅偏远,还经常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这时候不说逃跑了,甚至是很多流放的人让其跑走,人家都不走。流放好歹有口饭吃,逃跑怕也就成了野兽口中的美味了。

海南曾被称为最惨的流放地,苏东坡被贬海南后干了什么

苏轼到了晚年的时候,因为朝廷动荡又被贬至海南岛。

如果说苏轼当初被贬黄州是属于人生低谷,那被贬海南,则要算是人生低谷的低谷。因为被贬黄州的时候自己身体还不错,可以自己种地,而被贬海南的时候,这一切都不一样了。

朋友很少,而且饮食习惯完全和这里不符合,生活习惯截然不同,这对于一个迟暮老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

在宋朝的时候,海南比不上中原,地处偏远,气候有问题不说,就单说饮食习惯,对于苏轼这一个外乡人就是极大的一个问题。

海南当地人从来不种地,自然无法生产大米小麦之类的东西,而且他们的伙食都以薯芋为粮,煮粥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并且常年不变,对于食物没什么追求。

苏轼刚到那里的时候十分吃惊,并且对于当地的饮食也非常不习惯,他为了劝当地人种地,写下了一首诗,叫做《和陶劝农六首》。

天下假易,亦不汝匮。

春无遗勤,秋有厚冀。

云举雨决,妇姑毕至。

我良孝爱,袒跣何媿。

苏轼想劝当地人过上种地吃粮的生活,但是长久以来的习惯,怎么会凭着他的几首诗就改变了呢?

除此之外,海南不吃肉食,这对于喜欢吃肉的苏轼来说又是一个折磨。

当地人吃的肉食,对于苏轼来说都觉得恶心,老鼠,蝙蝠,蜈蚣等等,每一个东西都让苏轼无法下咽。

苏轼唯一敢吃的就只有鱼肉,但是那里的鱼都是海鲜,苏轼又吃不习惯,没过一段时间,原来红润的脸色逐渐的也变得苍白。

即便如此,苏轼一生乐观的精神,以苦为乐的心性,都成了他每逢绝处尚可逢生的技巧。

实在没有东西吃,他就想出来一个对策,利用道家功夫“龟息法”来解决饥饿的问题,就是模仿龟的呼吸,每天凌晨东向朝阳,吞吸初日的阳光与口水一起咽下。据说这个方法很好,不但可以减轻饥饿感,还可以强身健体,于是他和儿子一同练习这个方法。

苏轼一生喜欢朋友,不管他被贬到任何地方,都能在短时间之内结交很多聊得来的朋友,但是到了海南之后,这一切就显得有一些被动。

或许是因为语言不通,或许是因为真的是人生地不熟,在很长一段时间,苏轼一直陷入孤单寂寞之中。

来到昌化两个月之后,才通过新任的军使张中,介绍了当地的一些土著人,后来认识几个熟人之后,有事没事,苏轼就去串串门,唠唠家常,这对于苏轼来说也是一个非常解闷的事情。

苏轼这一个好热闹的人,一日无友真的是煎熬,能有几家熟人串串门,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而且苏轼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梳头和沐浴,据说这也是苏轼的养生之法,保持旺盛精力的秘密方法,每天早上之后他梳头,顺便梳完头之后精神大振,并且看起来神采奕奕。

梳头简单,但是在海南的时候没有洗澡盆之类的东西,连洗澡都没有办法,最后他想出来一个方法:干洗。

所谓的“干洗”也是从道家思想中学习的,就是睡在床上,不停地抚摸自己的身体,这被苏轼戏称为“干洗”,虽然说没有实际洗澡那么大的好处,但是对于身体保健而言,还是有一些作用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看了苏轼对于饮食,对于洗澡和交友方面的态度之后,真的不得不佩服他的绝处逢生的乐观精神。

日子过成这样,对于别人来说都是难以坚持的折磨,但是苏轼都能逐渐地面对和化解,这一种对待生活的精神和态度,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感受的智慧。

丘福是朱棣的第一功臣,为何晚年全家却被流放了

丘福之所以会在晚年的时候被朱棣流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一场战役,当时丘福中了敌人的埋伏,导致明军损失严重,朱棣一气之下便将他流放了。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丘福可以说是靖康战役中的一个大功臣,但是在他征讨蒙古的时候,却因为自己的一时失误,导致明军几乎全军覆没,于是连同家人一起被朱棣给流放了。

从很多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丘福这人可以说是十分的才华,在靖康之难前,丘福仅仅只是一个千户,但是却在靖康之难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丘福开始了自己辉煌的一生,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盛极一时的丘福却因为一场战役,导致自己晚节不保,最终被人流放。

而这场战役其实就是朱棣为了征讨蒙古发起的,当时在出兵之前,朱棣再三强调一定要小心谨慎,但是丘福却一直都没有放在心上。我们都知道骄兵必败,果不其然,这场战役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且丘福所率领的10万明军也几乎全军覆没。

除了这个原因以外,其实这场战役之所以会失败,还是因为中了敌人的埋伏。当时丘福带着10万大军可以说是十分的威风,也恰恰是因为这样,让丘福产生了轻敌的思想。在行军的时候,丘福抓到了一个俘虏,这个俘虏说他们有一个大部队在前面集结了,丘福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带兵前往,结果就中了敌人的圈套,最终只剩寥寥几人逃了出来。

当朱棣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十分的生气,虽说丘福在靖康之难的时候立下了大功,但是功不抵过,最终朱棣还是将他一家给流放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