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水面的来历(臊子面的来历和故事)

甘肃浆水的来历

1、汉中地区有句人人都知道的歇后语:幺二拐的浆水面??连吃带续。这意思是说,汉中城南门边有个叫么二拐的地力,浆水面的味道好,凡是来吃的人,吃了一碗还要续上一两碗。

2、提起浆水面的来历,还有一段民间传说哩。

3、楚汉相争的时候,幺二拐有个叫韩二的人。他刚结婚不久,夫妻二人开了个小面馆,专供轿夫小贩们打个尖消个夜。那时,酸醋还没有出现。韩二卖面条时,只是在臊子上调一些油盐,味道并不好,因此生意很清淡。

4、有一天晚上关了店门。韩二夫妻俩照例把第二天作臊子用的小白菜洗净炒好装在一个小竹篮里。小竹篮又顺手放在一个盛有面汤的大汤盆上,就关门睡觉了。

5、第二天早晨,店门还未开,就传来了“咚咚”的敲门声。韩二开门一看,原来是内弟来了?说是他妈得了急病,请姐姐和姐夫去一趟,韩二夫妻俩闻言不敢怠慢,赶快带上几串钱就过汉江河去看望乡下的病人了。

6、韩二的丈母娘已六十来岁了?得了个发烧病。韩二夫妻俩很孝顺,到家后赶紧请大夫看病,忙活了四五天,直到老人病治好了,才转回城,时间已经正午。

7、店门打开,又开始接客了。两个客人走了进来。一个老年人,一个壮年人,都是平民打扮,态度非常和顺。

8、韩二下好面条,找不到白菜臊子了。找来找去,发现在剩面汤里。他问妻子;“这是咋啦?”妻子想了想说:“一定是猫儿寻食时把竹篮踩翻了的。”韩二想了想,有道理。他端起来闻了闻有一股酸味。他只好对客人说:“客官,对不起,臊子没有了,凑合着吃顿白面吧!”

9、壮年客人走到汤盆前一看,只见面汤中的小白菜青中带黄,酸中带甜,水水象稠酒一样。他说;“店家,不要紧,我们正想吃点小菜!”老年客人怕吃出了问题,忙说:“依老夫看来,还是小心为是,万一吃坏了肚子?”壮年客人笑了笑说;“你老过于小心了。这又不是毒药怕啥?都是吃的东西嘛。”“那??”老年客人捋着花白胡子沉吟了一下又说;“好,那就让老夫我先尝第一碗吧!”壮年客人点了点头。

10、韩二把面汤里的白菜臊子浇上了第一碗面,然后再美美地淋上一勺红油辣子。老年客人接过来调匀后先少少地尝了一口,嗯,没问题,接着才放心大胆地吃了起来。

11、“怎么样,好吃吗?”壮年客人问。

12、“又酸又辣又香,真好吃!”老年客人连连点头称赞。

13、壮年客人跑了大半天,早就饿了,迫不及待地叫店家浇上了一碗,他一吃,果然不错。于是,两个客人吃了又续,续了又续。老年客人连吃了四碗,壮年客人连吃了六碗。壮年客人吃完后抹了抹嘴上的油迹,对韩二说道;“店家,这种臊子面真是好吃,你看该取个啥名字呀?”

14、韩二对这意外的发现也很高兴,他笑了笑说。“小的两眼墨黑,肚子里没有点文气,还是请客官取个名吧。”壮年客人转面对同伴说:“你肚子里的文气多,你取吧!”老年客人捋着花白胡子沉吟片刻后说;“它稠似水浆,我看,就叫浆水面吧!”“好!”壮年客人和韩二夫妻俩都异口同声地点了点头。

15、就这样,这种把白菜煮熟加面汤浸泡几天后做出来的浆水臊子面的名声就传开了。韩二的小面店天天都门庭如市,生意兴隆。后来,他才晓得:那天来的两个客人,一个是汉王刘邦、一个是丞相肖何。君臣俩在汉中城里微服私访民情,异外地发观了浆水面的作法的。以后,整个汉中和陕南地区都流传开了,但是还是以幺二拐为最地道。

浆水是什么

1、浆水是用芥菜、包菜、芹菜、曲曲菜、萝卜缨、黄豆芽等为原料,在沸水里烫过后,拌以少量面粉,加温水,酵母发酵而成。其中油菜浆水、芹菜浆水为上品。在陕南一带有专门制作浆水的蔬菜,芥菜浆水菜。

2、浆水成淡白色,微酸,直接舀出饮用时若加以少许白糖,便酸甜可口,它营养丰富,消暑解渴。如果把浆水用辣椒和葱用油炝过,再加进拉面或手工面条,就成了一碗地道的浆水面。

3、在天水,有许多和浆水有关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时的一件事。故事说诸葛亮带领蜀汉军队长途跋涉到了天水,却因陇上地气干燥暑气严重,不少士兵又拉又吐。情急之下,有人建议让这些中暑的军士喝些当地一种叫浆水的汤汁。

4、结果三两天之后,那些中暑的军士很快就康复了。见此情景,诸葛亮便让蜀汉军士将出门时所带的家乡泥土堆在一处,放手与曹魏军队厮杀。这也就是天水八景之一的诸葛军垒的来历。

5、“饭后常添水,春残便做浆”,这是一位近代诗人记述浆水的诗句。而民间两句顺口溜说得更好:“三斤辣椒十斤盐,一缸浆水吃半年”。

6、在以往那些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年代,浆水酸菜不光是日常饮食里的调味品,更重要的是它还担负着储藏蔬菜、聊以充饥的重任。过去的岁月里,饥饿的阴影曾经长久地笼罩着天水这片土地。那时候,幸亏还有浆水缸,幸亏还有遍布山川的野菜,让的许多先民能够等到又一个麦黄的季节。

翼城美食浆水面作文

1、虽说我是北方人,对于饮食,我喜欢馒头、饼子,唯独不喜欢吃面。

2、新疆面食极其丰富,拉条子、炒面、牛肉面、汤饭等,都很有特色。和朋友、同事上街,不知吃啥时,朋友总会高喊一声“走,马依布拌面!”到店里,他们又是喝茶,又是剥蒜,满口新疆土话,聊得不亦乐乎。等面端上来,菜往里一倒,就开始歪头挑面、吸哩呼噜鼓腮大嚼,吃得那叫一个香啊。完后,用餐巾纸把满唇的红油一抹,都会说一声“这面,筋道得很,攒劲得很!”而我却不爱吃,每次只是挑着吃一些,剩下不少。

3、前年冬天,有一次我去市里报材料,回到哈图布呼镇晚了,机关食堂也没饭了,我冒着寒风出去,准备随便吃点填饱肚子。路过镇农村信用社时,发现旁边有个其貌不扬的小门,用青布棉帘子掩着,门框上写着“臊子面、浆水面”几个朱红大字。挑帘进去,屋里空间不是很大,摆了四张小桌,炉火却烧得正旺,给人以家的温暖。一位大叔见我进来,赶紧招呼我,拎了靠近火炉的椅子让座;大娘也取了热茶帮着倒水。我点了份浆水面,不一会儿,热腾腾的一大碗就放在我面前了。他家的浆水面粗细均匀,撒了芫荽、葱花,迎面扑来特有的幽香酸味,喝口汤更是酸香满口,细细回味,那酸味着实恰到好处。那是我第一次吃浆水面,却就此爱上了浆水面。

4、后来听镇上的老同志说,这个店开了十多年了,回族老板姓马,大伙都叫他“马叔”,说他家的面攒劲得很,尤其浆水面味道极好,每逢集市去吃的人很多,小小的屋子常常客满,一座难求。

5、春节前后是冬闲,常和机关同事聚会,我的酒量不好,喝多就会头痛咽干、浑身难受,这时,最能缓解不适、暖心暖胃的,就是马叔家的浆水面了。马叔总是很快就端出热气腾腾、酸香扑鼻的浆水面来,坐我对面,边喝茶边聊天。外面是凛冽严寒,而屋里炭火熊熊、和暖融融,品尝着酸爽的浆水面,还有老乡同坐,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6、马叔告诉我,做浆水面也很不易,浆水是最不好发酵的,全凭经验,掌握不好的话会整缸整缸地坏掉,但凡别人家需要用浆水做发酵酵头,马叔总是免费相送,有时市里的饭店都来他这里取浆水,说他家浆水最好、人也实在。

7、这些年,我在外漂泊,居无定所,马叔的小面店和他的浆水面带给我很多温暖。前段时间,我去镇客运站坐车到市上办事,那天,天灰蒙蒙、阴沉沉的,道路上、草木上、屋顶上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到处静悄悄的,惟听见簌簌的落雪声。路过马叔家的小面店,看到青布的棉帘子依然垂着,透过玻璃窗户看到白茫茫的雾气,就知道店还开着,上车前如果来碗热乎乎的浆水面,那最好不过了。掀帘进去,见到的是一个年轻的老板。我很惊讶,为何马叔不在?原来,由于天冷、雪厚,老两口身体不好,店就由儿子儿媳替他们经营。虽没在店里亲自做面,马叔却一直教导儿子:即便冬天客人少了,店里也绝不能关门,要让常客在大冷天也能吃碗热腾腾的面……

8、雪,纷纷扬扬地下着,路上行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袄,缩头缩脑的,急匆匆地行走在路上。我吃完热乎乎的浆水面坐上班车,透过车窗又看了一眼马叔的面店,感觉增添了很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