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建筑介绍(武汉城隍庙历史简介)

一、上海特色建筑景点

1.外滩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上海的地标之一。与外滩隔江相对的浦东陆家嘴,有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2.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为“长江三大庙”之一。城隍,又称城隍神、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上海城隍庙传说系三国时吴主孙皓所建,明永乐年间,改建为城隍庙。城隍庙前殿祭祀金山神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诰封四品显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后殿乃寝宫。城隍庙现门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戏台为1865年建。

3.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世纪大道1号,与隔江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交相辉映。东方明珠塔始建于1994年10月1日,总高468米,主体为多筒结构,由3根斜撑、3根立柱及广场、塔座、下球体、5个小球体、上球体、太空舱、发射天线桅杆等构成,是集都市观光、时尚餐饮、购物娱乐、历史陈列、浦江游览、会展演出、广播电视发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市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洪阳城隍庙是纪念谁的

城隍庙,位于普宁故城洪阳镇东北侧,洪阳城内下草埔,县衙东北约三百米处,与文昌阁毗邻,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普宁置县之时,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为古建筑物。

三、上海城隍庙的建筑特色和布局

城隍庙殿堂建筑属南方大式建筑,红墙泥瓦,庙内主体建筑由庙前广场、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组成。上海城隍庙传说系三国时吴主孙皓所建,明永乐年间,改建为城隍庙。前殿祭祀金山神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诰封四品显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后殿乃寝宫。现门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戏台为1865年建。

四、豫园介绍和历史传说

1、豫园,是江南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原是明代官僚地主潘恩、潘允端的私人花园,始建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万历五年(1577)潘允端解职回乡后加速建造,屈指算来,豫园建园已有400余年。

2、取名豫园,是因为“豫”与“愉”两字相通。据潘允端说,建造此园,是为了“愉悦老亲”,供其父享用。他因而博得了一个大孝子的美名。其实,潘恩于万历十年已去世,供潘恩享用的乐寿堂尚未造好,潘恩自然也没有福气“愉悦”了。

3、豫园的主要建筑有乐寿堂、玉华堂等,堂馆轩榭,亭台楼阁,多达30余所,建造都十分讲究。园林布局虚实相映,曲折有法,奇峰异石,参差其间。与仰山堂隔池相望的大假山,用武康黄石叠成,堆砌得犹如天造地设,巧夺天工,系出自江南著名叠山家上海人张南阳之手。明中叶后,江南修建园林的风气很盛,豫园是其中的佼佼者。明清之际的叶梦珠称之为“建第规模甲于海上”,范濂赞之为江南土木的一大奇迹,确实名不虚传。

4、玉华堂前的石峰——玉玲珑,是豫园古迹中的古迹。与潘允端同时代的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在其撰写的颂扬豫园的文中指出,此石系移自乌泥泾朱尚书园,为隋唐时代之物。据清人记载,玉玲珑后移到浦东三林塘储昱的南园,因储女嫁给潘允端胞弟潘允亮,便将此石归赠潘家。潘允端认为,它是宋徽宗时搜罗的花石纲遗物,特别加以珍视。

5、民间传说,潘允端造豫园时,他母亲曾说,很想看看北京的皇宫是什么样子,于是潘允端便将豫园造得像皇宫里的御花园一样,还筑了龙墙,有人向皇帝告发,潘允端得讯后,一夜间在园内大厅里塑起城隍像,撤去后墙,与城隍庙沟通。当朝廷派人来查询时,以庙墙为对,始免于难。人们往往将这段传说当作信史。其实此说并无历史依据。潘允端的母亲曹氏,在万历初年建造豫园时已去世。更重要的是,龙是封建帝王的象征,民间擅自在建筑物上装饰是要冒灭族之祸的。退一步说,即使是被视若神明的上海城隍爷,也没有资格享用,潘允端也决不会去冒这个风险,豫园的龙墙迟至清末以后才建造,并非明代建筑。

6、豫园建成后,潘允端常在园内设宴演戏,宾客满堂,甚至食客、僧道、相士以至妓女无所不有。

五、甘肃定西城隍庙建筑特点

1、城隍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一座封建世俗性很强的庙宇。庙宇设计,风格独特,依山取势,依坡形地势建筑,结构极为谨严奇巧,是富有道家哲学思想的道教古建筑。

2、自下仰望,城隍庙建筑群分为上下两区,呈丁字形。登百余级石阶,进头道山门,两旁为“十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