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鲥鱼的人工养殖方法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鲥鱼的人工养殖方法的知识,包括养殖鲥鱼的成本要多少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鲥鱼刺多吗鲥鱼可以养殖吗
很多人吃鱼喜欢挑鱼吃,尤其是对于刺多的鱼不喜欢吃。那么,鲥鱼刺多吗?鲥鱼可以养殖吗?
对于鲥鱼的刺借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即可诠释:
“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
鲥鱼,别名三黎鱼、三来鱼、时鱼,属鲱形、目鲱科、鲥属,是我国名贵的洄游性经济鱼类。它体较长,侧扁而高,口较大,吻较尖,鳞片大而薄,腹部有棱鳞。头部和背部为灰色,体侧上方略带蓝绿色光泽,体两侧和腹部为银白色。一般体长为25厘米——40厘米,个体重1千克——1.5千克,最大个体可达3.5千克——4千克左右。鲥鱼为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在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在淡水中则分布于长江、湘江、闽江、钱塘江、珠江等水系。每逢春夏时节,它由大海进入江河,产卵繁殖,应时而来,且洄游时节甚准,故得“鲥鱼”之名。
鲥鱼为温水性中上层鱼类,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适宜温度在2℃——38℃,最适水温为22℃——32℃。它为溯河性鱼种,具有深入江河溯饵和集群产卵习性,饵料多以摄食浮游生物为主,如轮虫、桡足类、剑水蚤、基合蚤等,还摄食硅藻和其他有机碎屑以及兼吃幼小鱼虾。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也大量摄食含蛋白质丰富的颗粒饲料,甚至晚上也摄食。
鲥鱼经济价值较高。它肉质肥嫩,细软爽滑,鱼味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鱼肉含蛋白质16.9克,还含有丰富的脂肪酸以及糖类、钙、磷、铁、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分。鲥鱼还具有药用价值,据药书记载,鲥鱼肉味甘,性温,具有滋补健体功能,既能补益虚劳,温脾补肺,又有利消肿、消炎解毒等功效,故古时鲥鱼曾是地方进贡朝廷的补品,并被列入御膳美食。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繁殖亲鱼,以及江河水体污染日益严重等原因,致使鲥鱼自然资源急剧下降,所以发展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据研究和试验表明,鲥鱼可以进行人工养殖。养殖方法主要有:
一是采取池塘纯养(即单养),但可配套少量鳙鱼和白鲢控制水质,池塘面积3亩——5亩,水深1.5米为宜。
二是混养。将鲥鱼混合放养在鳗鱼池塘、家鱼池塘或其他优质鱼池塘养殖,这既能有效控制浮游生物等过度繁殖,有利于调节水质,又能增加鱼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还可利用水库、湖泊、大面积池塘养殖,但鱼种放养规格宜稍大,据试养经验,池塘纯养每亩放养规格3厘米——4厘米鱼苗1300尾——1500尾,其成活率达90%,亩产约达500千克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鲥鱼具有很多食疗功效。
《本草纲目》称鲥鱼“肉,甘平无毒,补虚劳。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涂烫火伤,甚效”。《随息居饮食谱》曰鲥鱼“甘温,开胃,润脏,补虚”。鲥鱼的脂肪含量很高,几乎居鱼类之首,但它又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大有益处。鲥鱼带鳞与竹笋、荻菜清蒸,特别适合体弱者食用。
需要指出的是,《本草求原》谓:鲥鱼“发疥癞”。因此,体质过敏及患有瘙痒性皮肤病者忌食。
鲥鱼有什么特征人工养殖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特征特性
1、鲥鱼,体侧扁,长园形。吻尖,口大端位。上颌正中具一缺刻。腹部有大型、锐利、排列呈锯齿状的棱鳞。尾鳍深叉形,体部和头部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鱼体无侧线。鳞片较小。
1、鲥鱼,体侧扁,长园形。吻尖,口大端位。上颌正中具一缺刻。腹部有大型、锐利、排列呈锯齿状的棱鳞。尾鳍深叉形,体部和头部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鱼体无侧线。鳞片较小。
2、鲥鱼是著名的暖水性溯河鱼类,每年到了繁殖季节,由海进入珠江、钱塘江、长江等江河作生殖洄游。入长江的鲥鱼,最远可达宜昌,但数量极少,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和江西赣江一带。入江的鲥鱼,常活动在水的中下层,游泳能力强。亲鱼产卵后,鱼群分散,随即离河入海索饵和越冬。幼鱼则在通江湖泊和江河干流的某些江段、生长发育。秋后9-10月,水温下降,江湖水位开始下降,幼鲥鱼随江水顺流而下,降河入海,在海洋中生长到性成熟,再参加溯河生殖洄游。
1、亲鱼捕捞。人工繁殖所用亲本多来自天然的成熟鲥鱼,在产卵季节即将到来之时捕获。捕捞的渔具常用绵纶丝三层刺网,网长60米,高2米。网线直径0.25毫米,内网高而松驰,作业时形成囊袋。选择鲥鱼汛期下网,下网后要注意观察巡视,当风平浪静时,有鱼上网,可见上纲抖动,浮子拉沉,应立即取鱼。取鱼时要小心,动作轻而快,取鱼不离水,尽量少碰鱼体。捕获的鱼立即养于船舱内,并不断换水或冲气,以防缺氧或受伤。
2、授精与孵化。人工授精常在江边进行,将捕获的鲥亲鱼栓养于江水中或放养在船舱内备用。如先捕到雄亲鱼,可先取其精液保存在冰瓶内,待捕到有流卵的雌鱼时,立即进行干法人工授精。获得的授精卵,用尼龙袋充氧运往环道或其它孵化器内孵化。孵化用水要求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PH值约7.0左右,水温27-33℃,流速约为0.3米/秒。在正常情况下,经14-17小时就可孵出鱼苗。
1、鱼苗培育。人工孵化的鱼苗,体质弱,在集苗、运输的过程中易受伤。为了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可创造与天然环境相似的生活条件,即鱼苗到稚鱼阶段的培育仍在孵化环道中进行,密度为每立方水体0.6-1.2万尾。环道的水保持早期流速与孵化时相同,后期逐渐减缓。溶氧要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
2、鱼苗在孵出后第3天就开口摄食。此时要用50目筛绢制成的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生物投喂。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投喂。当鱼苗长到1.5厘米时,用1毫米孔距的窗纱过滤饵料,投饵量约为鱼体重的1.5倍。为了保持池水清新,每隔2-3天就要用皮管吸除环道底部的污物。皮管的入水端要用适当密度的纱窗包裹,以防鱼苗被吸出。仔鱼培养阶段鱼体易感染车轮虫病而引起大批死亡,可用食盐水泼洒,使池水保持1‰的盐度即可起防治作用。鱼苗经过30余天的培育,长到2.6厘米以上时即可进行人工放流,或转入池塘培育大鱼种。
1、鲥鱼苗种除人工繁殖获得外,还可进行天然采捕。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于七月下旬,鱼苗种全长1.4-3.5厘米,体重0.04-0.44克时,其体狭长灰白色,鳞片已形成或部分形成,但薄而透明,鳃耙细长。在静水中,这些鱼苗游泳迅速,但在流水中则随水流漂动。晴天无大风时,黎明前后游到浅滩处索饵,风雨天则游到水层深处。
2、鲥鱼苗与鮰苗、餐条鱼苗极为相似,应仔细辩认才能区别。鲥鱼苗口端位,吻部稍长,眼间距较宽,性急燥,捕捉后鱼苗头喜向容器底部钻,尾部剧烈摆动,此时应及时分选。可用密布网捕捞,作业方式为岸边围网,网长200米,高3米,网是用聚氯乙烯丝织成的网布做成。捕到的鱼苗种要认真分选,并且操作要细心,动作要轻、快,稍有不慎会造成大量死亡。
3、被分选出的鲥鱼苗,应立即放入盛有2‰食盐水溶液的暂养箱中,放置暂养箱的水体要大,水质要清。投放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500尾左右。暂养期间,也要投喂浮游动物作为饵料,鱼苗会上下翻动捕食。运输途中要换水和喂食,其成活率可达98%以上。运输工具和方法可参照家鱼苗种的运输,其密度可小些。
鲥鱼的人工养殖
人工繁殖多采用产卵季节捕获的天然成熟鲥鱼。渔具宜用长60m、高2m、网线直径0.25mm的锦纶丝三层刺网。内网高而松驰,作业时形成囊袋。下网后要注意观察,及时取鱼。取鱼要在水下进行,尽量少碰鱼体以减少应激。捕获的亲鱼要迅速暂养于船舱内,水中最好添加质量分数0.2%的食盐,并不断换水或充气,谨防缺氧死亡。所捕雄亲鱼要尽快取得其精液保存于冰瓶内,待遇到有流卵的雌亲鱼时,立即进行干法人工授精。获得的受精卵用尼龙袋充氧运往环道或其它孵化器内孵化。孵化用水要求控制水温25~32℃,最适27~30℃,溶氧量大于4mg/L,pH值6.5~7.5,流速0.25~0.3m/s。受精卵在14~20h内即可孵出鱼苗。
由于人工孵化的鱼苗体弱易伤亡,故整个仔鱼期都宜在与天然环境相似的孵化环道中进行,水质要求同于孵化用水,并保持0.1%~0.2%的食盐质量分数,以防止车轮虫感染引起死亡。前期投饵要用50目筛绢制成的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生物定时、定点投喂,日喂3次;后期(鱼苗长至1.5cm时)要用1mm孔距的窗纱过滤饵料,投饵量约为鱼苗体重的1.5倍。为保持池水清新,每隔3d就要用皮管吸取环道底部的污物,皮管的入水端要用适当密度的窗纱包裹,以防鱼苗被吸出。鱼苗经5周培育,长到2.5cm以上时即可转入池塘培育鱼种;或为保护水产资源进行人工放流。
池塘水深2~2.5m,放养前1周要清塘消毒,施基肥7500kg/h㎡,并设增氧机。放养前3d每天泼洒30kg/h㎡黄豆浆,用以繁殖池塘中浮游生物。放养后每天再泼洒22.5kg/h㎡黄豆浆,使水质呈淡绿色或淡褐色,以保证鲥鱼有充足的浮游生物饵料,一般要求浮游生物数量保持在300个/L以上。尽量保持池水既肥且活,溶氧量必须大于3mg/L。
另外,由于鲥鱼在15℃下活动缓慢,13℃左右死亡,故当入秋后水温临近15摄氏度时,应把鲥鱼移入室内越冬。室内水温控制在20℃以上,每天投饵1次。又由于鲥鱼在17℃时摄食正常,故当开春室外水温稳定上升到17℃以上时,再移到池塘养殖。
关于鲥鱼的人工养殖方法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